茶毫越多,档次越高?
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茶毫越多,档次越高?

一些茶友发现普洱茶生茶、白茶或者绿茶上面会有白色的茸毛,会误认是茶叶上附着的灰尘。

这些生长在茶叶条索纹理之间的白色茸毛,一般都出现在叶背面或芽头上,这就是我们平常喝茶时在普洱茶茶汤中悬浮的茶毫。

何为茶毫?

茶毫,也叫茶毛。是茶叶芽尖上面细小的绒毛,其中含有丰富的茶氨酸、茶多酚等营养物质,对干茶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。

一般来说,鲜叶的嫩度越嫩,茶毫就越多。云南月光白

云南白茶月光白又称为月光美人,此茶奇香无比,形状奇异,上片白,下片黑,犹如月光照在茶牙上。汤色先黄后红再黄,清凉透澈。一经冲泡,香气四溢,入口后,回甘无穷,既具有乌龙的清香,又具普洱茶的醇厚,滋味奇特,是值得品尝和收藏的上佳茶品。白茶俗话说:“一年茶,三年药,七年宝。”月光白具有非常好的消炎作用,喉咙痛可缓解。汤色杏黄,通透明亮,口感清甜,宛如冰糖水一般,大自然所馈赠的舒适甜蜜。

茶毫只有一种色?

茶毫颜色也会呈现多样性。

我们喝茶时比较常见的就是白毫和金黄毫,茶毫的颜色与制茶过程中内含物茶多酚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
像碧螺春就白毫显露,因为绿茶中的茶多酚未被氧化,未氧化的茶多酚是无色的,其幼嫩芽叶上的茸毛颜色通常为白色。

福鼎大白茶也具有浓厚的茶毫,“毫香”明显。这是由于在加工白茶的过程中,不炒不揉,使茶毫完整地保留下来,毫色呈现为银白色,滋味鲜爽。

而红茶中如高级祁门红茶就显金黄毫,在红茶的加工过程中,鲜叶经萎凋、揉捻、细胞破碎等工序后,茸毛内多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成茶黄素、茶红素,从而使白色茸毛成“金黄色”,这也是优质红茶的重要特征之一。

茶毫多会影响口感吗?

肯定会

茶毫不仅没有坏处,茶毫溶于茶汤后,因茸毛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及其它有效成分,还可以提高茶汤的鲜爽度。

同时在茶毫的根部,生有大量的腺细胞,它的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茶的开面叶,其内部含有大量的芳香物质,能提升茶叶香气,是茶汤散发“毫香”的关键因素。

比如高档名优茶(如碧螺春、君山银针等)的茶汤滋味醇厚,香气清高,除茶鲜叶细嫩,内含物丰富外,茸毛多也是主要因素之一。

茶毫多,茶汤浑浊,茶质一定劣?

不可一概而论。

茶毫太多的茶,冲泡出来的茶汤就避免不了会浑浊,这是正常的,这常常会让大家误以为是茶叶不好。

那如何辨别是真浑浊还是假浑浊呢?一般来说,茶毫多的茶,前两三泡会稍显浑浊,后续几泡茶汤就会变得清澈了。

而茶质不好的茶,茶汤则会一直浑浊。这样冲泡两三泡,就可以区分开两者了。

在茶叶审评中我们会听到这样一种评价:“茶汤清澈透亮,有毫浑”。既然“清澈”,为何又会“浑”,岂不自相矛盾?

其实不然,“清澈”指茶汤中无其他杂质,而“浑”指茶毫较多,毫浑和浑浊不是一个概念。

为了避免茶毫过多脱落,在茶叶冲泡时,可以采用环圈注水的方法冲泡,或者沿杯壁定点注水,绿茶也可采用上投法冲泡,以减少茶毫过度脱落。

如何区分茶叶是显毫还是真的发霉?

茶叶放久了,特别是保存不当的情况下,就很容易产生霉变,发霉的茶叶也会长白毛。

在茶叶受潮的地方霉菌通常会呈丝状成片分布,茶叶发霉了,说明陈化受潮的程度比较严重,闻起来会有比较重的陈味和霉味,捏起来也是软软的,比较严重的还会有腐化的感觉。

茶叶变质产生的陈味与正常转化产生的陈味是有区别的,变质的闻起来更多是霉味与腐味。

发霉的茶叶,冲泡起来颜色也是暗黄不透亮的,且非常浑浊,喝起来会有“挂喉”难咽的感觉。

而新鲜的显毫茶叶,闻起来就会比较清新,口感是鲜爽的。

茶毫多,档次就高?

不一定

茶毫的存在,只是判断茶叶品质一个标识之一。一般来说,在茶树的嫩芽嫩叶上,附着生长的茶毫会较多,而老叶片上的茶毫则较少。

因此,茶毫只能作为判断原料嫩度的一个直接的依据。

不乏一些名贵的茶,也并无茶毫,但这并不影响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。

比如西湖龙井,以嫩芽为原料,嫩叶上茶毫较多,在茶叶加工过程中,有一道辉锅的工序,目的主要就是干燥茶叶,促使茶叶香气物质的转化,在这个过程中茶叶表面的茶毫机会被磨掉。

其次龙井茶工艺特殊,工艺中有抓、压、磨的特殊手法,西湖龙井扁平光滑的挺秀外形也因此而造就,一些干茶表面的部分绒毛因此脱落或被磨成小球夹杂在茶叶中。

而黑茶选料通常是选择粗老成熟的叶片,因此茶毫很少,再经过渥堆发酵、压制干燥等工序后,干茶表面就不显茶毫了。

还有像铁观音、大红袍这样的乌龙茶,采摘开面叶为原料,叶子大多较为粗老,太嫩了反而做不出来上好的风味。

茶毫,对茶叶嫩度要求高的红茶、名优绿茶、白茶来说,是一个优质的性状,对一些以大叶或者老叶为原料的茶类就不适用了。

因此,茶毫并非是好茶的唯一标准,更不是评判所有茶类品质优劣的依据。

茶叶的品质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,单看茶叶的茸毛或嫩度,未免有失偏颇,如此也会错过诸多好茶。

来源: 泽青茶道

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